我们穿着的休闲服饰,会不会也是另一种制服? | 一周新书推荐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界面新闻编辑 | 林子人《在北方》 张惠雯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3-6
《在北方》为华语小说家张惠雯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包括《雪从南方来》《二人世界》《黑鸟》《玫瑰玫瑰》等篇目,主要聚焦的是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群体,尤其是行至人生中途的女性面临的情感、婚姻、养育等问题。
婚姻中的日渐枯萎,育儿带来的生理心理改变,家庭生活对人的压抑与捆绑,异域他乡的孤寂,都是作者重点呈现的对象。从相对富足的日常生活展开,张惠雯以自己对风景、天气、光线等自然元素的观察营造小说氛围,为我们呈现了异域他乡安居后的中产移民群体,尤其是女性经历的隐疾与孤独。她们要在爱情、婚姻、亲情和各种社会关系中做出选择,并保持独立和自由。本书的写作特点,正如文学研究者宋明炜所评价的,“深入肌理地写出选择的艰难,甚至绝望,但每一个女性角色,都在挣扎,为了那一口气,在漫漫长冬的开始,让自己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下去。”
张惠雯,1978年生,祖籍河南,现居美国波士顿,已出版短篇小说集《两次相遇》《一瞬的光线、色彩和阴影》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被遗弃的日子》 [意]埃莱娜·费兰特 著 陈英 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6
《被遗弃的日子》是继《烦人的爱》之后,费兰特出版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初版发表于2002年,后被罗伯特·法恩扎改编为同名电影。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如何对抗遗弃的故事:38岁的奥尔加突然步入生活的地狱:丈夫马里奥为一个年轻女人抛下她和年幼的儿女,还有一条叫奥托的狼狗。
奥尔加失去的,不仅是一段15年的婚姻,还有她对生活的全部感觉。她给丈夫写无法寄出的信,厘清自己婚姻解体的原因。她试图跟踪丈夫和情人的踪迹,不惜在大庭广众之下失态。她沉溺在被遗弃的羞辱中,任由身边的一切陷入混乱:小型车祸、孩子生病、爱犬中毒,还有和邻居共度的荒唐一夜。但奥尔加并没有沦为她自童年起就恐惧成为的弃妇。在不留情面的自我审视和亢奋的写作中,她抹去了长期以来对丈夫和婚姻的虚假投射,最终找到了自己。
埃莱娜·费兰特是一个笔名,作者真实身份至今是谜。2011年至2014年,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
《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 [美]葛玫 著 刘昱 译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3-6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养老机构的民族志调查报告。一年多的时间里作者平均每周三次走访昆明一家老年公寓——当时它的月收费为2100元左右、在昆明属于中等水平。在走访的过程中,作者逐渐获得了老人的信任,老人的心声也得以流露。很多老人表示,自己是为了让子女正常生活主动选择住进养老院,虽然这里每天都一样,节奏单调;并用“不怕死,只怕死不了”总结自己的死亡态度。
在老人自我讲述之外,本书还围绕照护议题,从家属特别是配偶和子女角度展示无偿的照护以及送老人进养老院的心路历程;从护工角度描述日常照护行为与养老院的人际关系,探讨照护的情感性质以及老人需要的关心;从医生、护士及老人角度展现传统的善终观念与当下的临终与死亡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也将这详调查看作是个人尽孝的行为。2013年正在她准备前往中国进行养老护理的时候,她的母亲,一名原本健康的55岁执业护士,发生出血性脑中风,为了继续工作,她把父母留在住院康复科,而后飞往中国,花一年时间去采访被儿女留在养老院的其他父母。这样的经历使她与养老院老人不止于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
《孤独社会: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 [日]三浦展 著 谢文博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5
在本书中,日本消费社会学者三浦展做出预测:第五消费时代就要到来,届时,人们的孤独感将加剧,科技的发展虚拟化会渗入生活的各个层面,亦会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方式造成影响。他将第五消费时代的特点总结为5个“S”,这包括慢速的(slow)、小规模的(small)、软性的(soft)、社交的(sociable)与可持续的(sustainable)等。
第五消费时代之前,三浦展还定义了四个消费时代:第一消费时代的特征是中产阶级的出现与消费的萌芽;第二消费时代的特征是以家庭为核心;第三消费时代的特征是以个人为核心。到了第四消费时代,人们意识到消费不是用完就扔的浪费,不是无尽疲惫的消耗,而是自我充实;人际链接带来的愉悦更是超过商品本身带来的短暂满足感。本书对消费社会演变及未来趋势的分析,对企业把握市场变化,具有意义,就像书评所说的,“随着AI、元宇宙等快速且规模化地发展,新消费时代即将到来,更小规模、本地化、区域化的商业模式会逐渐被大众接受和重视,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终追求。”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澳]张磊夫 著 邹秋筠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5
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最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参考价值。作者张磊夫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与三国时期的历史、地理和文学。
《都铎王朝》 [英]琳达·德·莱尔 著 李可欣 译天喜文化 | 天地出版社 2023-5
都铎家族的历史通常以1485年的博斯沃思战役为起点,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之前的历史阶段往往被一笔带过。然而,这个家族不为人知的威尔士先祖、后来协助建立起整个王朝的13岁准妈妈,以及她的儿子亨利七世——在童年时代艰辛流浪,却在日后登上权力巅峰——同样是都铎家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独特视角,作者带领读者站在家族的立场认识都铎王朝,理解从塔中王子一直到伊丽莎白女王这一系列关键人物和事件。
都铎王朝的历史刚好对应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中国明朝中后期。在那个时代,英国同样处于君主专制统治到达顶峰的时代,但也经历着从封建时代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转折。1587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正式建立起它的海洋霸权地位。正是在都铎王朝,英国人开始了与中国不同的历史选择。本书还赠送“英国王室宗谱”超大夹页,一张图理顺英国王室12代、共175人的复杂亲属关系。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美]巫鸿 著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6
本书是著名美术史家巫鸿的全新著作,延续了《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写作思路,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及其特征。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
这个时段中,中国绘画不再局限于单一政体和社会结构之内,北宋与南宋都和周边的若干强大政权共存,这促进了艺术家和工匠的流动,以及艺术样式和风格的传播。从绘画的形式来看,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屏风画和画幛也越来越被赋予独立作品的性质。绘画的赞助系统也发生了改变,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文人阶层在绘画时间和话语方面也显现出了更强大的影响力,这包括对个人思想感情的强调、对诗书画关系的推崇,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文人画最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制服:你穿什么决定你是谁》 [美]保罗·福塞尔 著 马俊杰 陈召强 译漫游者 | 中信出版集团 2023-5
制服既是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的社会身份认可和自我身份认知的工具。历史上,制服给参加“二战”的士兵带来了哪些决定性的心理影响?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制服款式给数百年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当下我们每天穿着的休闲服饰,会不会也是另一种制服?
在这本书中,保罗·福塞尔以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各种制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无论军人、护士、快递员或普通公司职员的制服,还是黄铜纽扣、蓝色牛仔裤、徽章、羽饰,无一不体现着人们所代表的阶层、性别和对归属感的渴望。与一般服装不同,制服是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而且它们都带有某种暗示,清廉正直和高尚的品德、专业知识和技能、勇气或者是服从,如书中所写,“当有了强制的规定式样且隐含群体价值时,服饰就会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作者保罗·福赛尔是美国知名作家、文化批评家,也是《格调》《恶俗》的作者。《格调》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引入中国,之后引发了国内的“品味之争”。至今许多人谈及等级、生活品味的话题,都会参考此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