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儿女」火出圈,是花式啃老还是新型职业?|当前快看
最近网上有一条很火的文案,大意是
(资料图)
有个完美的职业,可以包吃包住,还有五险一金,不用朝九晚五,不加班,偶尔帮忙做个饭买个菜,还能吃点回扣,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不错?但听清楚这个职业的名称,有人却开始皱眉,因为这个职业叫:全职儿女。
很多人该皱眉了,听过“全职主妇”、“全职太太”的,这还有“全职儿女”?当孩子也成一门职业和养活自己的就职方式了?
豆瓣专门有人作了详细释义:全职儿女是指,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
有网友贴出了自己做全职儿女的感受:
每天睡到自然醒,妈妈早就准备好了饭菜,刷刷手机,玩玩游戏,追追剧,散散步,陪父母唠嗑,愉快的一天全职工作结束了~
当然也有敬业的全职女儿,承包了一日三餐、洗衣拖地等家务劳动,还有不少附加服务,包括但不仅限于暖心陪聊、母女下午茶、修剪花草、自驾游司机。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悠闲,有人还是会在家继续学习,以满足父母期待。
有的还需要24小时在线为父母提供情绪价值。
不过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每天过的还是相当舒服,所以有人说,这不是新型啃老吗?
的确。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倚靠父母生存,确实有啃老之嫌。
但这就是全职儿女的真相吗?
全职儿女真就过得舒服吗?
其实也未必,酸爽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是内心惴惴不安的焦虑,毕竟过年在家躺3天就惹人嫌,更别说躺1、2年试试?而父母,只会比他们更着急、更无奈。
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位“全职儿女”的故事,主人公文文在悉尼大学硕士毕业回国,料想自己学业有成,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没想到等待她的是“冻结招聘”,于是她不得不找其他行业的工作,
9月份的时候,她去华为面试一个接待工作,当时和她一起应聘的要么是来自国内很顶级的学校,要么就是留学回来的。
“我们当时是10个人群面,大家要做自我介绍,有人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有人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我是悉尼大学,后面还有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一个毕业于北师大。”
走出面试房间的时候,她能明显感受到大家心里面的难过,“这样的10个人,来争一个大厂的接待”。
那年还公布了一个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就在文文陷入找工作的困境时,她的母亲突然生病,之后文文就一直陪在母亲身边,成为了“全职女儿”。
文文说,全职女儿不是她的人生目的,因为她很害怕做久了融入不了社会,她说:我也读了很多书,这里路走过来我也尽力做了,怎么就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呢?
面对在社会上难以谋生的事实,所谓「全职儿女」职业过渡中的“躺平”只是假象,“就业焦虑”才是常态。
全职儿女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共同面临的压力。
有网友做全职女儿的时候,直接贴出自己的学霸模式,法律听课四小时,刑法背诵4小时,
有网友说,自己自行赋闲在家,就感觉自己的价值感很低,亲戚朋友带来的压迫感就不提了,父母有时候也会流露出一些不满,而她面对这一切却丝毫不敢反抗,因为她确实还在依靠父母,
一个男生终于获得了一个offer,不是理想的岗位,回家后心情不太好,父母却一个劲的问,于是便伴了几句嘴,母亲就说了几句话:吃我的用我的还跟我这个语气说话?
还有前面说的文文,她的家庭条件不错,但自从当了全职女儿后,她就开始小心翼翼,一次花20块买了一个耳夹,去拿快递的时候,还要偷偷拆掉包装盒,把东西藏起来。
全职儿女看上去轻松惬意,其实冷暖自知,最近孔乙己文学大火,有人将全职儿女看做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乙学”也好,“龙哥怼领导”也罢,还有最近那“四个人自杀”的新闻连续霸榜。都反应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压力和负担都挺重的,活着很累。
这四个自杀的人,看出身都是比较低微的那种,农村的孩子,学历很低,打的工也都是底层的活。小镇做题家和孔乙己们都比这几个人更有些生活热忱。
没学历没背景,后续的人生路就被锁死了。如果你连高中都没有读,将来走入社会,感受到的恶意甚至是小镇做题家们难以想象的。就像黄渤说的那句话“曾经感觉周围都是坏人”。
一边是从学校熬出头的踌躇满志,一边却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无情耳光,一边是65岁退休无期徒刑,一边又是35岁即失业的中年困境。
在无比撕裂而残酷的现实之下,年轻人彷徨、迷茫、徘徊,甚至暂时退回家里“啃老”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们和孔乙己真的有可比性吗?
孔乙己的长衫,说到底是阶级象征,是他装点门面的摆设。
但学历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就是谋生存、闯社会乃至改变世界的敲门砖和加分项,而不是与劳动人民割席的手段,更不应该成为炫示优越感的工具。
我敢说,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经历过下面这些场景:
马路上遇见清洁工,妈妈努努嘴对你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和他一样扫大街!”
餐馆里服务员上菜,爸爸愤愤地告诫你:“考那么点分,以后端盘子都没人要!”
“不考个好大学,将来就和你爸一样当一辈子司机,没出息!”
教育功利化,职业的歧视,价值取向单一化,这样的观念可以说是伴随着每一代人长大,早就深入人心了。
当然,在这个无限向下兼容的社会,要想自食其力,大有去处,但说句实在的,当你寒窗苦读,当一个家庭竭尽全力,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工厂的螺丝钉时,这样的落差感,并非所有人都能无条件接受的。我们不否认有些人眼高手低,会打着学习的幌子,行啃老之实,可大部分说自己是全职儿女的青年,大多是在一边流泪,一边奋勇向前,
其实哪有什么「新型不孝」,无非就是形势比人强,是在眼下的环境里的无奈之举。愿所有的孩子,心中有梦,脚下有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