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好项目不缺土地,北转型发力存量资源“二次开发” 焦点热议
产业发展离不开空间载体,但在城市空间接近饱和的当下,增长新动力何来?让好项目不缺土地,宝山区2023年存量地块转型项目推介会今天(21日)下午举行。会上,14宗精品存量地块悉数亮相,吸引了漕河泾开发、联东集团、国盛产投等十余家优秀产业园区投资运营企业谋求合作机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宝山区政府供图
这是宝山区近年来首次针对存量产业空间开展集中供需对接活动。推介会上,街镇园区“一把手”齐上阵,详细介绍存量地块情况,并完整解读区域产业地图。
“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努力蹚出一条产业布局合理、土地空间利用率高、发展活力迸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高奕奕这样理解。对于转型,他进一步给出解题思路——盘活存量、释放增量、提升质量。今年,宝山区计划完成低效产业用地盘活目标任务不少于2000亩。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入和招大引强,持续“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提高经济亩产、提升经济密度,为“北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盘活存量:1.2万亩低效用地重获新生
历经数十载发展,超大城市已迈入存量优化阶段。这更考验一地一域对空间资源的统筹设计布局能力,尤其需要坚持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精益求精规划好、精雕细琢建设好,将不可多得的发展空间做优做足。
“十三五”以来,宝山区积极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共完成1.2万亩低效产业用地转型升级,让沉睡资源“重获新生”。其中,在促进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和低效企业转型转产方面,已完成500多家列入市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的低效企业关停。同时,推进上海机器人产业园、罗店工业园区、罗店富锦工业园等3个区域调整专项实施,加快园区低效用地盘活,园区产业能级逐步提升。
为更好盘活存量资源,宝山区正积极鼓励围绕“一块地”探索创新。譬如,探索存量用地“二转二”转型开发、混合功能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等新举措。其中,在混合功能用地方面,明确推进工业、研发办公、中试生产等功能混合。
“这类探索很符合‘工业上楼’新趋势。”不少与会企业代表谈及,近年来,为破解工业用地容积率低等难题,不少区域主动破局,探索将精密制造等工业项目放在楼宇之中。比如,一幢楼宇内既有研发办公,也有商业、工业。由此,新兴产业能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不仅让“上下游”加速成为“上下楼”,也助力经济亩产再上新台阶。
宝山区政府供图
释放增量:分类施策完善顶层设计
从1.2万亩低效用地的腾退,到如今14宗精品存量地块集体亮相,大片发展空间的“留白”,来之不易。这背后,实则是宝山区各部门多年来的协力合作,一步步将打通裉节难题,并持续优化完善“政策包”,让不同类型的存量土地都能找到合规适配的退出方案。
为积极引导产业链价值端与土地价值区段实现合理匹配,宝山区研究制定《宝山区产业项目准入评估办法(试行)》《宝山区产业项目投入产出指标分区域准入标准》等,细分新增工业用地、存量用地转型、商务办公等项目类型,规范认定标准及管理流程。
以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结果为依据,宝山区对“高产田”和“低产田”深化差别化政策指导。例如,制定《宝山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办法》,将评价结果与要素配置、降本减负、专项扶持、结构调整等政策相挂钩,形成四个“论英雄”的激励约束机制。
“存量资源盘活中,旧业态的退出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还是如何走出‘盘而不活’的困局,引入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潜力项目。”宝山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解释,实践中,其针对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已逐步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考核机制。比如,根据《宝山区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工作的实施方案》,采用收储出让、产权交易、提升转型和厂房租赁等四类方式开展处置,进一步明确盘活方式和时间节点,让低效产业用地的盘活有了清晰的“时间表。”
更完善的顶层设计,为产业发展腾挪出大片空间,吸引了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投资回报、高利润率的新兴产业进驻,为区域发展引入新引擎。
提升质量:高品质载体需量体裁衣
存量资源“二次开发”中,如何根据产业特点、企业特性量体裁衣也至关重要。
“部分传统企业本身就有转型需求,我们需要顺应其自身发展规律,鼓励其‘自然生长’。”相关负责人表示。探索中,宝山区通过提标升级、更新迭代等不同路径,积极引入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新兴企业。它们之中,既有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独角兽、隐形冠军,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创企业。包容的产业载体,让它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舞台。
提标升级中,相关部门精准扩大新投资,鼓励存量产业提容增效,加大技改投资,实现自我转型。比如,申和热磁、钢联电子等企业,通过存量零增地扩建优质项目等扩大产能,企业发展跃升了一个身位,更一路将业务拓至海外,上演着精彩的“上海制造”出海记。
更新迭代中,宝山区也顺势导入一批资本市场青睐、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前景广阔、企业高速成长的创业型、创新型企业,同时培育一批“小而美”的产业微园。例如,从高境江杨南路71号地块转型而来的三邻桥创意园。作为上海首批“都市运动中心”试点项目,其不仅引来体育运动产业,更注入城市活力,串联起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城市会客厅。从生产到生活,高品质载体既实现功能复合利用,又蹚出一条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径。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标签: